2019年, 第1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9-06-28
  

  • 全选
    |
    地质勘探
  • 单晨晨, 温明明, 冯强强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9, 13(3): 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19.03.001
    摘要 ( ) PDF全文 (1664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隐性断裂带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在渤海湾盆地黄骅拗陷共识别出两种类型八条隐性断裂带,其活动性的差异导致该区隐性断裂带的演化程度不一,构造特征不同。研究区隐性断裂带主要分布在中部的歧口凹陷和南部的孔南地区,以贯穿孔南地区南北向基底走滑型隐性断裂带和东西向调节构造型羊三木等隐性断裂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类型隐性断裂带的油气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① 活动的隐性断裂带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对烃源岩的热演化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② 复杂的构造活动会形成大量裂缝,可大大改善油气输导能力;③ 隐性断裂带延伸至深部油气储层,很好地起到了输导油气的作用。隐性断裂带对成藏圈闭类型及规模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发现其演化程度与油气输导能力呈正相关,因而可以定性地确定隐性断裂带末期断面贯通时,油气输导能力达到最大,即是油气运移的最佳时间。结论认为,通过研究隐性断裂带对油气的控制作用,可以为油气勘探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
  • 李菡韵, 朱讯, 谷一凡, 杨东凡, 何溥为, 涂罗乐, 夏吉文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9, 13(3): 7-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19.03.002
    摘要 ( ) PDF全文 (3006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明确四川盆地龙女寺 — 广安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储层特征与主控因素,综合利用岩心、镜下薄片、测井资料、地震预测成果分析了该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储层特征,指出了其储集岩类型以残余生屑云岩、中 — 细晶云岩为主,储集空间中孔隙类型以晶间孔、晶间溶孔为主,溶洞类型以孔隙型溶洞为主、次为裂缝型溶洞。研究结果表明:① 其储层物性为低孔 — 低渗背景下的局部高孔 — 高渗,主要储层类型为裂缝 — 孔隙(洞)型,白云岩储层发育受多因素控制,古地貌控制下的台内生屑滩为后期建设性成岩作用的改造提供了宝贵的物质基础;② 生屑滩滩体的分布范围大致决定了储层分布范围;③ 后期白云石化作用和埋藏溶蚀作用是优质白云岩储层形成的决定性因素;④ 多期构造运动形成的构造裂缝极大地改善了白云岩储层的储渗能力。研究区栖霞组白云岩储层纵向上具有单套厚度薄、多套叠置的特点,横向则分布不连续,展现出较强的非均质性,在MX42、MX107、MX31-X1、GS16井区集中发育。
  • 吴仕玖, 尤丽, 招湛杰, 代龙, 钟佳, 徐守立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9, 13(3): 14-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19.03.003
    摘要 ( ) PDF全文 (4840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明确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流沙港组二段有利储层发育主控因素,基于铸体薄片、常规物性、测井解释等资料,分析了流沙港组二段储层岩石组分、成岩强度、孔喉结构等特征,指出了有利储层分布与油气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 流沙港组二段北部缓坡 — 东北部中央反转构造带储层较南部陡坡带 — 凹陷中心储层压实弱、喉道粗、粒间孔发育,南部陡坡带西段储层较东段储层压实弱、不稳定组分含量高、次生孔发育;② 流沙港组二段有利储层主要受沉积环境与沉积水动力造成的粒度及泥质杂基、古地温场造成的压实强度的控制,局部受岩石组分差异与通源断裂控制的有机酸溶解和相对早期油气充注保护的影响;③ 流沙港组二段三角洲沉积、中等压实区的北部缓坡 — 东北部中央反转构造带最有利,次为较低古地温场的南部陡坡带西段中等 — 强溶蚀扇体,W6构造和W8构造为两个有利勘探方向。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为区带目标优选与评价提供了支撑,并得到了钻探证实。
  • 侯宇, 雷开强, 孙甫, 裴雪梅, 游李伟, 彭业君, 傅谢媛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9, 13(3): 21-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19.03.004
    摘要 ( ) PDF全文 (7008KB) ( ) 可视化 收藏
    四川盆地南部DTC地区钻遇下二叠统茅口组16口井,其中11口井获得了工业气流,表明该地区茅口组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开发前景。DTC地区自二叠纪以来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产生了多组不同方向的断裂,在后期岩溶作用下形成了众多的岩溶缝洞系统。但茅口组岩溶储层非均质性较强,部分井产量衰减较快,溶蚀缝洞间横向连通性较差。为了寻找规模较大的裂缝 — 岩溶系统,以DTC地区下二叠统茅口组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地区茅口组缝洞体的地震响应特征,并利用相面法、振幅属性、裂缝预测、时间厚度等多种方法对茅口组裂缝 — 岩溶系统进行刻画,指出了裂缝 — 岩溶发育有利区呈网状分布,主要沿北北东向断裂和北西向断裂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裂缝与振幅属性融合技术,对刻画茅口组裂缝和古岩溶共同作用的裂缝 — 岩溶系统,寻找较大规模的裂缝 — 岩溶系统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 天然气开发
  • 李晓晨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9, 13(3): 27-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19.03.005
    摘要 ( ) PDF全文 (592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制定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天然气降本增效的科学高效开发方案,分析了该气田天然气的烃类组分变化特点。研究结果表明:① 随着大牛地气田天然气开采持续进行,甲烷的百分含量逐渐减少,而乙烷和丙烷的含量相应地增大,天然气组分由干气变为湿气;② 明确了大牛地气田不同时间段天然气C1/(C2+C3)、iC4/nC4等组分特征,为研究天然气运移、判识成因类型提供依据;③ 从技术角度出发,提出了天然气分离用作乙烯原料及天然气凝液回收的思路。结论认为:① 大牛地气田C2以上烃类含量升高,有利于天然气分离及凝液回收;② 可通过制冷剂与膨胀机的联合制冷方法对大牛地气田天然气进行深冷分离,从而将C2组分有效分离。
  • 张超伟, 李发全, 但伟成, 谭羲韦, 黄霞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9, 13(3): 32-37.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19.03.006
    摘要 ( ) PDF全文 (709KB) ( ) 可视化 收藏
    冬季是天然气需求最旺盛的季节,但冬季气温过低,井下作业难度较大。鄂尔多斯盆地东胜气田为低渗透、低压、低丰度“三低”气田,基于对该气田井下作业3种主要工况的气温下限进行分析,提出了低温条件下的井下作业措施。研究结果表明:① 试气(修井)井筒作业气温下限为-18 ℃,抽汲作业气温下限为-20 ℃,压裂作业气温下限为-12 ℃;②低温作业措施包括:优选4 %氯化钾溶液作为压井液并控制井口液面在4 m以下,流程设计应在保证试气(修井)、压裂等各项作业的基础上具备排水、压井、保温的功能;③ 作业过程控制方面,对各工况保温所需的蒸汽发生器分别进行了研究,对积液吹扫所需的空气压缩机也进行了探讨。结论认为:在高于作业气温下限的情况下,制定一系列作业控制措施,可以确保该气田冬季井下作业实现保质、保量、安全、平稳运行。
  • 曾快相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9, 13(3): 38-43.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19.03.007
    摘要 ( ) PDF全文 (644KB) ( ) 可视化 收藏
    油气勘探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运作之后,要求及时评价探井试油获得的油气发现是否具有商业价值,我国原有探井工业油气流标准已不适应当前经济条件下油气勘探评价工作需要,应根据本地区的勘探开发特点建立相应的探井试油商业油气流标准。为此,以松辽盆地梨树断陷为例,根据盈亏平衡原理,利用现金流法,结合影响商业价值的开发规律及钻井投资、操作成本、油气价格等因素综合考虑后,建立单井开发初期经济极限产量计算模型,并分析转开发井的探井试油资料数据建立试油产量与单井经济极限产量的关系,从而确定地区不同类型油气藏探井试油商业油气流标准。研究结果表明:① 梨树断陷试油商业油气流标准要比《计算规范》中规定的油气流标准要高得多,说明《计算规范》在梨树断陷的不适应性;② 商业油气流与油(气)藏类型、地质特征、市场价格等关系密切,不同类型油(气)藏的商业油气标准相差较大,只有在系统分析各探区勘探开发实际资料基础上,才能更加合理地确定探井试油(气)成果的商业价值;③ 在求取单井初期平均日产量与测试产量关系过程中,油藏一般能求取比较可靠的对应计算关系式,气藏需要采用试气稳定产量折算压差下的产量或者无阻流量折算代替来计算。
  • 钻井工程
  • 瞿志浩, 孙晓杰, 朱海金, 史为纪, 雒闯, 殷天龙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9, 13(3): 44-48.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19.03.008
    摘要 ( ) PDF全文 (845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决塔里木油田高温高压深井存在的水泥浆稠化时间突变、水泥浆沉降稳定性变差、水泥石强度衰退等一系列问题,需要研发新的抗高温体系以提高水泥浆体系抗高温能力及浆体稳定性并降低其温敏性,以确保高温深井固井施工安全、提升固井质量。研究内容包括:① 新型抗高温缓凝剂A研发及性能评价,缓凝剂A是以AMPS和IA(衣康酸)为原料合成的共聚物,耐温达到180 ℃,无温度倒挂现象;② 新型抗高温悬浮剂B研发及性能评价,悬浮剂B是AMPS、丙烯酰胺(AM)和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的共聚物,悬浮能力强,耐温可达200 ℃;③ 新型抗高温水泥浆体系综合性能评价,配套使用细目硅粉,可防止水泥石高温强度性能倒退。应用效果及结论:① 新型抗高温缓凝剂A对温度、掺量不敏感,具有良好的缓凝作用,适用温度高;② 加入新型抗高温悬浮剂B的水泥浆无包心、稠度下降的现象。经200 ℃高温养护形成的水泥浆上下密度差小,达到了提高水泥浆高温稳定性的目的,并且该高温悬浮剂具有适应温度范围宽、配伍性好等优点;③ 新型抗高温水泥浆体系应用温度范围为100~180 ℃,综合性能优良,后期高温强度稳定,该体系在克XX井进行了试验,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 景宏涛, 彭建云, 孔嫦娥, 匡韶华, 景宏勃, 刘己全, 秦曼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9, 13(3): 49-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19.03.009
    摘要 ( ) PDF全文 (733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充分认识环空保护液密度对超高压低孔低渗油气井完整性的影响,解决目前高压气井环空保护液密度普遍过高的问题,针对塔里木油田低孔低渗储层关井井口油压高、开井生产油压低,采用密度过高的环空保护液会降低A环空最大许可带压值的难题,开展了超高压低孔低渗气井环空保护液密度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 采用合适的环空保护液可以降低油管和环空之间的压差,缓解储层改造时油管承受的高压;② 对于特低孔低渗储层,采用的环空保护液密度过高会降低A环空最大许可带压值,给后期的开发生产带来难题。结论认为:① 选择合适的环空保护液密度,可以减小油管柱内外压差和封隔器的受力,提高气井井筒安全性,保证气井长期安全生产;② 对于超高压低孔低渗气井,通过环空保护液密度优化,可以提高A环空许可带压值范围,使该类气井现场环空压力管理具有可操作性,能够有效提高气井的寿命,减少修井作业工作量。
  • 地面工程
  • 罗庆, 杨岐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9, 13(3): 53-57.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19.03.010
    摘要 ( ) PDF全文 (582KB) ( ) 可视化 收藏
    在燃气行业不断发展的环境下,燃气管道失效造成的各类事故也给各燃气企业的安全管理敲响了警钟,如何从被动抢险变为主动控制燃气管道失效,成为各燃气公司的的管理重点。为了在有限的资金、人力条件下对燃气管道的失效进行有效控制,基于管道完整性管理中的风险控制思路,对燃气管道进行失效后果分析和失效概率分析,提出优先考虑的失效控制因素和对应措施,对于无法对完整性管理进行全覆盖投入的燃气公司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研究结果表明:① 燃气管道随管径、工作压力和所处地区等级的增高失效后果严重程度增加;② 管道投运初期,随着管道投运年限的增加,管道工作压力对管道失效概率的影响增大;③ 管道投运超过6年后,管道工作压力对失效概率的影响降低,腐蚀指数迅速增加并成为导致管道失效的主要因素,而管道投运超过15年后,影响管道失效的主要因素是腐蚀指数和管道的工作压力。研究结论表明:优先考虑造成燃气管道失效的主要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可有效降低燃气管道的失效概率。
  • 陈传胜, 李俊, 吴瑶晗, 翟福超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9, 13(3): 58-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19.03.011
    摘要 ( ) PDF全文 (914KB) ( ) 可视化 收藏
    未来我国天然气管道面临的泄漏风险主要是腐蚀、外部影响和材料缺陷等引起的管道小泄漏或微小泄漏。为解决现有长输天然气管道泄漏检测技术在管道微小泄漏检测和泄漏损失计算方面存在的不足,强调应加大实时瞬态模型方法的应用研究,通过在川气东送天然气管道南京支线段现场应用效果分析证实了其应用优势。研究结果表明:① 实时瞬态模型泄漏检测法能够准确、快速地检测出泄漏,尤其对微小泄漏量的检测优势明显,同时用流量、压力等参数可以计算出泄漏点的位置,实时计算泄漏速度和累计泄漏量;② 实时瞬态模型法中的容量守恒变化曲线决定了其误报率低的特点,这一点在测试中也得到证实;③ 对于测试泄漏点压降很小的情况,实时瞬态模型法可以检测到目前无法通过SCADA查看到的微小数值压降变化,也可以解决目前采用的通过截止阀判断压降速率无法解决的微小泄漏检测。
  • 市场与价格
  • 张锦涛, 杨品成, 王馨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9, 13(3): 63-67.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19.03.012
    摘要 ( ) PDF全文 (563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推动能源利用清洁化的“煤改气”工程加速实施,助力四川省打造全国清洁能源示范省,在对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在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推进规模化“煤改气”工程的情况进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四川省推进煤改气的优势与前景,提出了煤改气规模化推进规划及建议措施。研究结果表明:① 要推动规模化“煤改气”,地方政府主导是关键,天然气稳定供应是保障,阶梯气价优惠是动力,示范引领推进是途径;② 四川省推进“煤改气”具有充足的条件和发展前景,天然气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显著;③ 推进规模化“煤改气”工程,地方政府要加强“煤改气”的政策引导和扶持,要由政府主导、地企联动合力打造“煤改气”示范区,要加快组织制定《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的意见》的配套实施细则,要立足四川省内天然气资源,加强市场、管网的规划建设。
  • 宋存永, 朱建鲁, 宋晓丹, 杜翰, 杨路路, 曹学文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9, 13(3): 68-73.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19.03.013
    摘要 ( ) PDF全文 (498KB) ( ) 可视化 收藏
    在安全、经济的前提下,为了满足华南地区“西气东输”三线工程某长距离输气支干线用户的月调峰需求,根据管道设计初期的工程实践情况,充分参考国内输气管道建设经验,从调峰能力、建设投资、技术成熟度的角度全方位对比了输气管道末段储气调峰、LNG调峰和气田调峰等3种方案。比选结果表明:① 输气管道末段储气调峰经济成本低,但管道末段储气能力较差,不能满足工程调峰需求;② LNG调峰从技术和设备能力来看能够满足需求,相关流程设备已实现国产化,但前期投资和运行成本较高,不具备经济性;③ 气田调峰方式会对气田开发带来负面影响,但其成本低且通过科学有效的调峰控制方案能够减少不利影响。综合比选后,结论认为:采用调峰能力强、经济性优、安全可靠的“气田调峰+管道末段储气调峰”作为管道建设的调峰方案能够满足管道天然气用户的调峰需求。
  • 经营管理
  • 罗霞, 杨林, 余晓钟, 张男楠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9, 13(3): 74-79.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19.03.014
    摘要 ( ) PDF全文 (506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油气勘探开发项目复杂环境因素间相互影响反馈的关系,衡量项目环境管理能力的高低,通过分析油气勘探开发项目的环境特点,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自然5个方面,借鉴OPM3模型,建立起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及 5个等级的环境管理成熟度模型,并采用专家投票及网络层次分析法(ANP)确定评价指标值及各指标的权重,借助Super Decision软件对油气勘探开发项目的环境管理成熟度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①各环境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反馈关系,其中技术和自然环境管理能力对油气勘探开发项目的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②项目实例的环境管理成熟处于规范级,要实现向精益级提升,还需加强环境的重视及管理,运用信息化、量化管理手段,提高项目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成功率。
  • 孔令海, 江路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9, 13(3): 80-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19.03.015
    摘要 ( ) PDF全文 (1326KB) ( ) 可视化 收藏
    LNG单位质量或体积热值能真实反应LNG中各组分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值;不同产地LNG因组分不同气化率和热值有较大差异对下游用户产生较大影响,为了解决产地不同的进口LNG组分、气化率、热值不同对下游市场用户带来的问题,结合珠海LNG接收站运营管理实践,利用LNG的特性,探讨LNG接收站新型仓储运营管理模式可行性,通过生产实践新型仓储模式能够满足下游不同市场用户的需求,有效缓解不同产地LNG品质对用户带来的影响,拓展了贸易市场,为接收站生产运营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通过实践研究认为:① LNG接收站可以实施不同组分的LNG分开仓储生产模式;② 不同组分LNG分开仓储有利满足下游不同市场需求并能促进市场发展;③ 采用LNG不同组分分开储存方式便于接收站开展精细化生产;④ 分组份仓储生产模式是对传统接收站生产工艺和操作模式的探索和升级,提高了操作的安全性和产品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