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成川, 张岩, 詹国卫, 王勇飞, 卜淘, 高伟, 王启颖, 刘沙, 陈昱林
摘要 (
)
PDF全文 (2400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明确三角洲前缘 — 湖泊沉积体系砂体特征与形成机理,奠定气田开发中后期综合调整的基础。以四川盆地川西坳陷洛带气田上侏罗统遂宁组测井、录井、岩心观察及铸体薄片等资料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沉积相、成岩作用,刻画了有效砂体空间展布特征,明确了有效砂体的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 区域沉积环境为进积型三角洲前缘,因受水动力的影响,平面上分流河道频繁改道,横向变化快,纵向上砂泥岩频繁互层,纵向两套砂体叠置程度高,呈毯状分布,总体呈北西 — 南东向,单砂体较薄,但累计厚度较大,有效砂体占比较高;② 砂体的形成受其沉积环境的控制和成岩作用的改造;③ 在水动力作用较强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与湖浪交互作用的区域,沉积物分选好,岩石颗粒相对较粗,有效砂体发育;④ 压实作用导致岩石原始孔隙大幅度减小,石英加大,方解石以胶结作用方式出现,进一步缩小了孔隙空间,加剧了岩石的致密化程度;⑤ 不稳定矿物及部分岩屑的溶蚀使其孔渗条件得以改善,砂泥互层变化大,分流河道与河口坝或远砂坝沉积相变带是最有利的成岩微裂缝发育区域,成岩微裂缝进一步提高了有效砂体的储集和渗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