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华超
摘要 (
)
PDF全文 (746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支撑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老区挖潜,以海陆过渡相障壁砂坝沉积的二叠系太原组气藏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由于受高频次海进 — 海退影响,隔夹层普遍发育,经过10余年的水平井整体开发,剩余气分布复杂,调整难度大。根据动静态特征建立了6种剩余气的分类标准,通过综合评价指出了在现有条件下Ⅰ-A、Ⅱ-A、Ⅲ-B类剩余气可实现效益动用,针对上述3类可动用剩余气,对加密井型、加密井距、合理配产等影响开发效果的关键对策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①Ⅰ-A类为砂坝主体的大井距基础井网井间剩余气,平均地层压力大于20 MPa,连续分布面积较大,可加密水平井挖潜,加密后与邻井的合理距离为550~650 m,合理日产气量为(3.0~4.0) × 104 m3;②Ⅱ-A类为呈近圆状分布于基础井网相邻水平井的趾端靶点之间,剩余气连续分布规模在400~600 m,压降幅度较小,平均地层压力在22 MPa以上,连续分布面积介于0.4~0.7 km2,可采用加密直井挖潜,加密后与基础井的靶点合理距离为300~400 m,合理日产气量为(1.0~2.5) × 104 m3;③Ⅲ-B类剩余气连片分布于迎水面障壁滩基础井网未控区,储层较薄,基本未动用,通过实施调整水平井挖潜,合理井距为1 000~1 200 m,合理日产气量为(2.0~3.0) × 104 m3。应用所建立的障壁砂坝分散剩余气差异化加密调整技术对策,实施加密调整井20口,水平井平均日产气量达到3.2 × 104 m3,直井平均日产气量达到1.5 × 104 m3,气藏采收率提高8.3%。